校園文化是由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組成的有機整體,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能夠體現學校的價值取向,展現學校風貌,是具有強大引導功能的教育資源。校園文化建設應當以三個面向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南,以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宗旨,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出發點,突出“以人為本、和諧育人”的辦學理念,強化“三風”建設,為學生的成長、教師水平的提高和學校的發展,創設優良的人文環境與和諧發展氛圍。
1.校園文化建設應遵循“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體現個性、促進發展”的原則。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物質文化是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的必要前提,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物質文化,屬于校園文化的硬件建設。完善的設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場所,能使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有助于陶冶校園人的情操,塑造校園人的美好心靈,激發校園人的開拓進取精神,促進校園人的身心健康發展。
校園物質文化既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又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學校應根據教育特點、區域特點、時代特點,吸納精華,在建設規范化、標準化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風格。自然景觀建設應該做到美化、綠化、亮化和凈化。人文景觀的創設,可以充分利用精美的雕飾、特色標志牌、人本化的警示語、優美的畫廊等內涵豐富的文化宣傳形式,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怡情勵志,促進主動發展。廣播站、校園網、校刊等文化陣地的開辦則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和尊重學生的創造性和主動性。文化陣地還要與社區、文化團體密切聯系,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拓展校園文化陣地,豐富校園文化內容。讓學生充分感受現代化的學校給自己創設的優越文化氛圍和學習環境,從而能夠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不斷提高知識水平和實踐、創新能力。
2.校園文化建設應通過全員參與,開展各種創建活動,形成行為文化。
校園行為文化是師生文明素質的表現,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最終體現。表現在學生的文明行為、教師的教育行為、學校的管理行為以及學校人際關系等方面。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可以轉化為一個人內在的性格情操,影響一生的發展。因此,要培養合格人才,在青少年時期就必須高度重視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教師的教育行為體現了師德水平和教學能力,學校干部、教師的教育行為和管理行為對學生的世界觀形成、心理成長、行為養成都有極大的影響,因此,學校要高度重視師德建設,嚴格規范教師、干部的教育和管理行為。此外,良好的學校人際關系有助于廣大師生員工的密切合作,從而形成一個團結統一的集體,更好地發揮整體效應,共同完成學校的奮斗目標和工作任務。
相關資訊
同類文章排行
- 談小學校園文化建設
- 體現時代精神 創建校園文化
- 信仰與校園文化
- 構建和諧校園 促進學校發展
- 不可小視校園籃球文化
- 校園文化建設分以下幾點
- 校園文化建設內容
- 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
- 校園文化:學生社團怎么這樣火
- 名校創造歷史 校訓創造力量
最新資訊文章
您的瀏覽歷史
